论语读书心得

时间:2024-06-21 14:50:16
论语读书心得

论语读书心得

当我们备受启迪时,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,写一篇心得体会,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,目标更加明确。那么要如何写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1

司马牛曰: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!

子夏曰:商闻之亦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

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,但也代表了《论语》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:

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,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。不要纠缠在里面,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,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。

第二个态度是,要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遗憾。

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。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?来自一个报刊的记载,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·吉尔伯特的故事。

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:

一天,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,这本来十分很小的事情,她 以为一会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。但是我们知道,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,可能他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,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事惊人的一幕: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术椅上。

这个阴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。也许他没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横,也许他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,它能够做的就是回避、回避、永远回避。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。

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球星,过上了富足的生活。有一天被压痛折磨的实在忍受不了,家人都劝他,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,咱们不去诊所,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,私人医生,还有所有人陪着你,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?于是请来了牙医

意外的事情发生了: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、准备手术的时候,一回头,吉姆·吉尔伯特已经死去。

当时伦敦的报纸,技术这件事情是用来玩这样一句话评价:吉姆·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。

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。一个人的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?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,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。

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,但你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,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时,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检测你呼出来的 空气,它是灰色的,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,所以,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中而不能自拔,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。

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,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。心态不同,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2

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读论语有感于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句,我们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?很多时候我们会思考,疑惑甚至苦闷,会用各种方式去排解这些苦恼烦闷,但往往适得其反,却不知学才是真正解决各种问题的正确方法。学习书本上的知识,学习他方的经验,了解人世间不同人的经历,慢慢的你就会感到你突破了一层层迷雾,发现一个新自我的诞生,人们总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中成长的!而学习就是我们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桥梁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3

《论语》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,写成于战国初期(公元前475年前后)。《论语》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、哲学思想、伦理思想、教育思想等各方面,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。《论语》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、战国之际,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。汉代以后,被奉为儒家经典,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。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,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。

历代研究《论语》的书籍很多,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,南宋朱熹的《论语集注》是儒家学派对《论语》的代表作。

《论语》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即《鲁论语》、《齐论语》和《古论语》。今本《论语》,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,共二十篇。全书记录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,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,故《论语》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

孔子(前551-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鲁国人。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。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4

《论语》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,记录了孔子与其弟-子的言行。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
《论语》主要讲了两个方面: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;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。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。

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说的是: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,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。小学学古诗《枫桥夜泊》时,其中有一句“江枫渔火对愁眠”老师给出的解释是: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,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。可是我发现:枫树“性恶湿”,不宜生长在江边。我又查阅了一下,发现“江枫”还有一种说法为:“枫树”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“枫桥”。因此,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。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,老师说:“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,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,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。”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、探究呢!既然“学而思”如此有益,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?

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说的是:碰到了寒冷的冬季,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。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,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、高风亮节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的权力诱惑,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,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,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表现得大义凛然,毅然地吼出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,不畏艰险的环境,保守自己的节操! 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,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!

《论语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,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,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,修身养性。

有人说过:“人做好了,世界也就做好了。”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完善自我,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。

在学习班里,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,其中,《论语》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。

起初,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,看不懂那极其深奥、奇怪的文字。后来,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,让我们读三遍,然后,背下来,我觉得非常容易,比死记硬背强多了。

论语之一: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《学而》大意是: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,不也很愉快吗?有朋友从远方到来,不也很快乐吗?所以我觉得,人生,好比一块面包,你已经把一块面包吃完了,不一定你的一生就过完了,你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,更好吃,更有用处的东西,不是吗?

论语之二: ……此处隐藏6322个字……人生没有相同的路,每个人都不一样,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,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,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?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,你有另人头痛的事,我也有。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,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,去苛求别人,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,于是你苦恼,我也苦恼。但是,人们有没有想过,许许多多的小事,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,必须要他人理解?其实,应对种种的不理解,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,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,不被理解又何妨?

商鞅是行变法,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;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;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,他们这些举动,又有谁能理解?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,又怎样扞卫真理?他们最初不被理解,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;他们最终名垂青史,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。在现实中,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。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,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,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,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,甚至要去讨好别人,为了所谓的理解,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。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,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,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,不是这样的。

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,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,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?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?于是,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,优柔寡断,碌碌无为。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,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,却只是追求理解。理解不是牵强的,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。就算不被理解,又有什么关系,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,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。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,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,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。

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人不光为理解而活!

理解万岁?

不被理解又有何妨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13

今天,我们学习了《论语》,《论语》是我国的文化瑰宝,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说。学习论语后,我除了学习了一篇课文外,我还有了许多心得体会。:一种是教怎么做人,另一种则是教我们怎样学习。

论做人,子曰: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真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孔子虽然吃粗粮,喝冷水,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,但他却乐在其中。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贪求那么多的物质享受,精神与学习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物。读完这句话,我也不由得联想到现实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许多人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,买许多名牌衣服,却不知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,到最后,仍是一事无成。这句话让我明白,不能贪求名利,要做一个安贫乐道之人。

论学习,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学习中要学会学思结合。这句话让我感到颇为熟悉,让我想起小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。想了一会,才不由得感叹到古人的聪明才智,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。这句话让我明白,要学思结合,光学不思或光思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式。

学习过《论语》,我有许多的心得体会,同时也感叹于孔子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,没有他,也就没有“温故知新”,没有“不耻下问”,没有“诲人不倦”,没有“后生可畏”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成语。学习《论语》给我带来了很多,在现实生活,我也要学以致用,努力做一个爱学、乐友、有修养的人。

  论语读书心得 篇14

我平时除了拿地教科书来钻研外,很少拾起课外书籍看个究境,偶然拿了《于丹〈论语〉》心得这本阅读起来,当我读完第一篇“天地人之道”时,真的让我感慨万千,尤其是于丹所讲的: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,他通常是用和缓的,因循诱导的,跟人商的口气,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,现在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,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,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,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。作为一个老师,不应该当每时每刻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,要求每个学生都跟着自己的意愿去做,去想,稍不对,便破口大骂一顿,担误上课时间,造成拖堂的现象,这样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,反而把彼此之间的师生关系搞砸了,老师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开展,那不是自付苦吃吗?

想到这里,我回想自己的教学方法,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,在末来的日子里,我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,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,在快乐的氛围中吸取知识。《论语》的真谛,就是告诉大家,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,说白了,《论语》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,适应日常秩序,找到个人坐标。

书中还解析了现代社会人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,也使我深受启发。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:“益者三友,即友直,友谅,友多闻。

人们常说:“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,”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。朋友像一本书,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,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。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,恶朋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,甚至引你走上邪路。因此,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。而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朋友,就是所谓:”益者三友“,即友直,友谅友多闻。

友直:这种朋友为人真诚,坦荡,刚正不阿。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,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。

友谅:这种朋友为人诚恳,不作为。与这种朋友交往,我们内心妥贴,安稳的,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升华。

友多闻:这种朋友见闻广博,即知识面宽。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,难以决断时,不妨到朋友那里,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。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,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,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,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。而要交上这三种朋友,必须做到:第一要有仁爱之心,愿意与人亲近,有结交朋友的意愿,第三,要有辨别能力。

也就是说,自己修身养性,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,而交到好朋友,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,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。在我的心目中,《论语》是由许多“之、乎、者、也”组成的文言文,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话下,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读完都觉得辛苦更别说要读懂里面所隐含的意义。通过阅读于丹老师写的《论语》心得,发现原来论语不仅博大精深还有血有肉,充满了感情。她带我们超越时空,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我们眼前与今人对话。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,朴素、平和、平易近人,时时传递一种朴素、温暖的生活态度。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,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。

于丹老师说“道不远人,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”,看完了她写的心得,我有一种“相识恨晚”的感觉。回首往昔,忽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灵震撼的书了。我为自己曾经忘记“圣贤”而感到惋惜,幸好现在又重拾“圣贤”的光芒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,自己是用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宰相是个大人物,他可以用论语治天下,而我是个平凡人,也可以用《论语》里面的思想让自己学习成长。就像于丹老师说的那样:《论语》的真谛,就是告诉大家,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。其实人生在世,痛苦是一生,快乐也是一生,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生活呢

《论语读书心得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