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潮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5-12 07:32:18
观潮教学设计15篇

观潮教学设计15篇
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观潮教学设计1

  教材分析:

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头过后的景象,写出了大潮的奇特、雄伟、壮观。课文思路很清晰,先是写潮来之前江边的景物,由远到近地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;然后细致地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的场景,从声音、气势、形态几个方面,直接描述了大潮的奇特;最后写潮落,依然让人们感觉到大潮的壮观。作者用心观察,叙述有序,文字自然流畅,又形象生动。教学时,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,用心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,指导学生自读自悟,把感情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,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  教学目标:

1、学会12个字,认识6个字,注意多音字“号“的读音。理解”笼罩、水天相接、人声鼎沸、横贯“等词语。

2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第3、4自然段。

3、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、壮观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4、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。

  教学重点:

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,使人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不愧为自古以来的“天下奇观“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,重点理解”潮来之时“部分,学习作者有顺序、抓特点的观察方法。

教学难点:

理解作者听其声、观其形、思其序的观察方法,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。

  教学时间:

2课时

  教学过程:

  第一课时

  一、谈话引入。

同学们,你们到过海边,看过海水涨潮吗?说说海潮什么样?(江海涨潮,气势宏伟,令人震撼。)

1、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: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,它位于浙江省北部,全长605公里,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,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。看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。

2、看了这潮水,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?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?说得真不错,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?自由读课文,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。

3、(板书:天下奇观)理解奇观

4、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?天下奇观的观呢?打开字典查一查。

师: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,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?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,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,打开书,在写潮来前,潮来时,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,你动笔画一画,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。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,听取别人的建议。

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“天下奇观”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,潮来时,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,像一座城墙,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?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?(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“潮的形成”、“潮的气势”“或观潮最佳地点”。)

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,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。

  二、检查预习情况。

1、检查预习情况。

(1)读准多音字:

闷(mèn)雷薄(bó)雾风号(háo)浪吼(hǒu)涨(zhǎng)起颤(chàn)动

(2)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: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

(3)指名读课文,正音。

(4)同桌互读,评定等级。

2、默读课文,理清文脉,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。

(1)按“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退后”的顺序给课文分段。

(2)同桌交流。

(3)说说各段的段意。

  三、理清叙述顺序。

1、读课文,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?(板书)

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,按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。(板书)

2、再读课文,提出不懂的问题。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。

第二课时

  一、引入谈话。

1、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“天下奇观”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。这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《观潮》。上节课,我们初读课文,了解了什么?(板书:潮来前、潮来时、潮过后)在这节课的学习中,我们通过阅读课文,展开想像的翅膀,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。

2、通过预习,我们读懂了什么?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。

  二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。

1、师生交流,品读。

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

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

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

在这个环节,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、美丽,来时的汹涌、雄伟,去时的余威未减。同时,在语言环境中理解“浩浩荡荡、山崩地裂”等词义,体会作者运用比喻、对比等手法。

A、潮来前,作者介绍了什么?(板书:笼罩白雾风平浪静)指导朗读。

B、潮来了,给你什么样的感受?从哪感受到的?默读读课文,进行画批。

C、小组合作学习。

(1)交流感受,品读佳句。

(2)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?

(3)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。

2、反馈交流,教师及时引导、点拨。抓住以下要点,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,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。注意品读结合:

(1)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。(板书:远近)

(2)远:抓住潮的声、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:隆隆响声,像闷雷滚动;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。潮虽远,但气势已现。(板书:声如闷雷远处白线)读读描写潮的句子。

(3)近:抓住潮的形、声、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:白线很快移来,加长、变宽、横贯江,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。(看图片)“白浪翻滚”、“白色城墙”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,气势越来越大: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,声如山崩地裂。(看图片)(板书:白浪翻滚山崩地裂)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,读出潮的气势: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,再进行赛读,最后安排齐读。(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,气势由小到大。)

(4)指导学生背诵:背自己喜欢的句子。

3、课文中还从哪能看 ……此处隐藏22484个字……课文,朗读正确

1.小声地读一读课文,把课文朗读正确。

2.指名读,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。

(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。)

3.出示词卡,朗读词语。

(宽阔、笼罩、薄雾、若隐若现、昂首东望、风平浪静、水天相接、沸腾、横贯江面、齐头并进、奔腾、漫天卷地、依旧、恢复)

三、整体感知,理清脉络

1.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,读完了课文,请你说说:你知道了什么?

a、八月十八——最佳的观潮日b、盐官镇——最好的地方c、观潮人——最多

d、响声——最大e、浪潮——最壮观f、人的情绪——最高涨

2.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?可以说一句话,可以说两句话……也可以是一段话,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
3.通过你们的学习,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,由厚读薄了。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,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?

4.指导朗读:(1)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;(2)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。

5.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?通读这篇课文,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“天下奇观”?

6.在这篇课文中,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?

四、朗读全篇,感受“天下奇观”

按照“潮来前——潮来时——潮过后”的顺序,分三大组朗读课文,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 温故知新,导入新课

1. 作者一开篇,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。作者是怎样说的?

2.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“天下奇观”的?

二、抓住重点,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

1.翻开书,用心地读一读课文,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。

(预设: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;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。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。)

2.自读课文,找出三、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。

a、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、最壮观?

b、你来读一读三、四自然段,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,再多读几遍,努力读得精彩一些。

3.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。

指导朗读:

a、什么样的响声呢?隆隆的响声,把这种声势读出来。

这响声响亮吗?(不响亮。)为什么——好像闷雷滚动。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?

b、有人告诉我们说,潮来了,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?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。

c、看到白线后,人群又沸腾了,人群怎样沸腾?咱们演一演,怎么样?

提示: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,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,人群又沸腾起来了。人们会说些什么?做些什么?

沸腾了,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,那就是——人声鼎沸。

一个人读,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,得大家一起读。

e、气势越来越大,你的心情就越……,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。

f、多么壮观啊!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。

g、谁来读,让大地颤动起来。

4.听读段落,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。

a、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,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。你听我来读一读,仔细听,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?

b、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?

(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,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。)

5.自读三、四自然段,感受“变化”。

a、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,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,形象,富有感染力,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“变化”,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?

(1)潮声(越来越大):隆隆——越来越响——如同山崩地裂

(2)潮头(越来越高):白线——水墙——白色战马

(3)潮势(越来越猛):逐渐拉长、变粗——翻滚——浩浩荡荡

b、作者把潮声、潮头、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,让我们如临其境,如闻其声,如见其景啊!

6.当大潮奔腾西去后,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?两丈来高,大约是6、7米,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?此时此刻,你想说些什么?

三、对话文字,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

1.大潮到来之前,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?读一读,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。

2.品味“横卧”。

3.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?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?

4.镇海古塔、中山亭、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,多么的稳固,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,远处还有几座小山。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(朦胧、美丽、和谐、壮观……)

5.此时此刻,高耸、稳固的镇海古塔、中山亭、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;宽阔的、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;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,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?

观潮教学设计15

  一、导入

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,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。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,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。

二、引入课文,熟悉课文内容

1、请大家自由朗读课,熟悉课文内容,注意以下问题:

⑴、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,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。

⑵、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、词和不懂的语句。

2、结合课文中的解释,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。

⑴、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、生词和较难的语句。

⑵、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:

方:刚刚,开始。

既而:一会儿。

出:来到。

倏尔:一会儿。

皆:都。

略无:毫无;略,大概,大致。

夸能:夸耀才能。

3、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,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

三、研读课文,掌握课文脉络

1、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,其他学生思考:

⑴、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?(集中在第一段)

⑵、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,读一读。

⑶、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。

2、默读课文其他段落,引导学生拓宽对“潮”的界定:

⑴、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?

明确:

①、水军在潮里演习;

②、吴中健儿溯迎弄潮;

③、江边喧闹的看客。

⑵、也可用带“潮”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:人潮

  四、两相比较,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

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,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。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,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。

《观潮教学设计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